中国马达网 - 马达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产业综观 | 基础知识 | 技术聚焦 | 企业风采 | 行业数据 | 行业新闻 | 用户动态 | 政策法规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企业风采 > 我们的非洲朋友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篇
G.biz | 商业搜索

我们的非洲朋友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篇

信息来源:mmmaaa.com   时间: 2019-10-10  浏览次数:15

风从东方来

雨后初晴的毛里求斯习惯用浪漫的彩虹迎接客人。

在毛里求斯,中国元素随处可见。相传,最早把榨蔗制糖技术引入毛里求斯的,就是中国人;祖籍中国广东的朱梅麟,因为对毛里求斯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唯一被印在外国货币上的中国人。

我们从唐人街出发,在路易港,参加中国老师和非洲小朋友的开学第一课;在中部城市莫卡,拜访一位改善当地红茶品质的中国茶艺师。

中非汉语桥 开学第一课

4月29日,是位于路易港的毛里求斯教育部下属小学开学的日子。

开学,意味着新的起点,贾灵芝决定,和另外两位来自中国的志愿者老师,一起为学生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开学第一课。

火红的灯笼、精美的中国结、中国地图,新学期,中文班的教室被三位老师装扮得焕然一新。

贾灵芝:我想让他们懂时间过去就回不来了,我想让孩子们自己理解,我想要珍惜时间,满满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

王晨皓:这堂课主要讲的是珍惜时间,放在开学的话,应该是最好的一个结点。

刘丹丹:希望孩子们在开学的第一天能感受到中文的乐趣。

自从15年前开设以来,中文就成为毛里求斯教育部下属小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目前,全校650名学生,其中210名学生选修中文,几乎每三名学生中,就有一位学习中文。

今天的这堂特别的课,由贾灵芝老师主讲,刘丹丹和王晨皓也要在课堂上完成特别的任务。

中文是世界上公认最难学的语言之一,来自中国的老师总会用有趣的教学游戏,提高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兴趣。

贾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一没有声音,二没有颜色,三没有价格?

贾老师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让大家拿出上课前收到的特别的课本。

孩子们手上的糖果卷轴,是三位老师为开学第一课连夜制作的,卷轴上就印着今天要讲的中国汉乐府诗歌《长歌行》。

王晨皓;开始是我们定下的主题是讲珍惜时间嘛,我们就想能不能结合一下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文化),我们想到了用古诗。

贾灵芝:我们希望中国文化的东西能够进入到孩子们的心田里面,能够带给他们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贾灵芝:教汉语让我感受最有意义的时刻,基本上就是我在看到孩子们眼睛的时候,他们的眼睛能够传达给我一种信息,就是他们特别地想要了解汉语,他们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很直观地从他们的眼神当中看得到。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长歌行》的意义,贾灵芝将学生分成了两组,由刘丹丹和王晨皓作为队长,分组学习。规则是在十分钟之内,完成小组理解与朗读,并且要把自己对这首古诗词的理解画出来。

贾灵芝:孩子们在学习汉语为什么是这样的语序的同时,其实孩子们学习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贾灵芝:让我最惊喜的是孩子们最后把对这首诗的理解画出来,他们能切身的想到说,今天我们学了珍惜时间,那么以后我要学习了,我要学中文,我要看书,我觉得这是证明了今天他们懂了,给到他们一些积极的影响的地方,我很开心。

课程的最后,贾灵芝让每个学生在许愿贴上写下自己这个学期关于时间的目标,并且依次贴在教室前方墙上的“愿望树”上。

贾灵芝:一件事,你如果把它具像化,我们就摆在班里,你的小目标写下来,就贴在这儿,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天都可以提醒他们,要切实地这样去做。

这些目标,朴实而具体,开启了这群孩子脚踏实地的追梦之路。

毛里求斯教育部下属小学校长——帕特里莎 布朗克:我们学校这几位来自中国的老师,他们都非常热情友善,他们帮助我们的孩子爱上中文这门语言。

毛里求斯是最早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非洲国家之一,目前,中文已经成为当地小学升入中学的会考科目。

也许,孩子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刻道理,但是中非友谊的花朵,已经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悄然绽放。

“国礼茶”背后的中国面孔

毛里求斯中部城市莫卡,有着最典型的火山灰质土壤,既肥沃又不藏水,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茶艺师 宽夫海伦:这么好的一个种植环境,再加上毛里求斯特有的气候,所以我就认为这个茶叶非常好。

48岁的宽夫海伦,是来自中国广东的茶艺师,在毛里求斯做红茶已经八年。

旁边的,是当地茶农扎图。扎图家有20公顷茶园,种茶制茶已经12年了。从两年前开始,扎图的茶园和茶厂陷入了困境。

长期以来,毛里求斯生产的红茶口感苦涩,很多时候只能作为低端的袋泡茶出口欧洲,近几年,随着世界其他产茶地区茶叶品质的提升,毛里求斯红茶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很多茶厂难以为继。

毛里求斯茶农 扎图:之前毛里求斯有很多茶叶,但是茶农的收入并没有很高。因此慢慢地,停止部分的茶叶种植,进行产业转换。

毛里求斯政府曾经花了200万美元,邀请印度和斯里兰卡的顶级专家研究了两年,但是,这些专家最后认定,这种苦涩味是天然的,无法改善,此后,大面积的茶园被废弃,很多茶农被迫转行。

毛里求斯农业与食品安全部长——马亨·库玛尔·西鲁通:这一决定降低了毛里求斯的茶叶产量。

今天,扎图来到宽夫海伦的茶厂,就是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他听说这个中国人用当地的茶叶做出来的红茶,却没有苦涩味。

宽夫海伦的“绝招”并不复杂,就是给茶叶加热,让茶叶发酵充分且适宜的时间,但找到这个办法却不容易,他拼命地看书、查资料,请教专家,连《本草纲目》都翻了十几遍。

茶艺师 宽夫海伦:这里面我花费的时间,整整花了三年。

最开始,宽夫海伦也是用最传统的办法炒制红茶,结果茶叶全炒糊了。一次次的失败,让宽夫海伦不得不卖掉自己的房子,筹措资金。

茶艺师 宽夫海伦:我就在想,既然茶叶通过炒的时候能够改变口感,那我能不能多炒几次去改变这种口感呢?就是在家里面拿了铁锅,发现第一次炒跟第二次炒(相比),那个茶的口感它变好了。

尽管这是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出来的“秘诀”,面对扎图的求助,宽夫海伦决定倾囊相授。

中国制茶喜欢用嫩叶,而毛里求斯制茶会把老叶和茶梗一起作为原料使用,所以必须对茶叶进行揉捻,确保茶叶在加热过程中受热更加均匀。

这个环节,在以往毛里求斯的制茶工艺中是见不到的。

毛里求斯茶农 扎图:(我们)以前也会粉碎茶叶,(但红茶的)质量还是不好。

十公斤的茶叶需要经过半个小时的揉捻才能达到加工标准。

将揉捻好的茶叶放入烘焙箱,一次味觉的化学反应正式开始。

每个月,宽夫海伦要将这批茶叶烘焙两次,这个过程称为“热发酵”。每次热发酵之后,再晾制15天,进行冷发酵。如此反复12次,经过一年的时间,红茶发酵成熟,苦涩味道不见踪影。

这样的工艺,扎图从未见过,长时间的加热与反复发酵,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改善红茶口感,扎图显然还是将信将疑。

毛里求斯茶农 扎图:坦白说,我们不相信,因为必须等一年才能生产完成的熟红茶,没有人相信。

为了打消扎图的疑虑,宽夫海伦准备了三种不同发酵时间的茶叶样品,通过泡制和直饮,让扎图来一次视觉和味觉上的真实体验。

毛里求斯茶农 扎图:当我第一次尝到它的时候,真的非常神奇。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喝过不加糖不加牛奶的红茶。

眼见为实,扎图决定利用他的茶园和茶厂,和宽夫海伦成为合伙人。

现在,宽夫海伦的茶厂雇佣了上百名当地茶农,救活了他们的的茶园。当地茶叶的收购价格,也在过去的基础上提高了二分之一。

茶艺师 宽夫海伦:我通过茶结交了很多非洲朋友,也通过茶,同他们一起,共同得到发展。

毛里求斯农业与食品安全部长——马亨·库玛尔·西鲁通:我想告诉中国的好朋友们,欢迎你们来毛里求斯,尝尝我们的红茶。

过去,毛里求斯的茶叶出口量每年不到500吨,在熟红茶的带动下,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500吨。远销至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熟红茶,也被毛里求斯政府作为“国礼”,赠送给尊贵的客人。

奇迹之岛·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非洲东部岛国,也是非洲第一大岛屿。这里有形成于侏罗纪时期的独特地貌和原始森林。

中国和马达加斯加的友谊开始于1972年。47年后的今天,我们从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开始,向西南而行,前往一个叫马义奇的小镇,在那里,来自湖南的杂交水稻专家胡月舫迎来了他在马达加斯加的第十次丰收。

五月,位于南半球的马达加斯加进入深秋,马义奇的夜空星光灿烂。

马义奇农业培训支持中心,让诺校长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把稻谷,一把饱满密集,一把干瘪稀疏。这种差异,让致力于研究高产水稻已经数十年的让诺校长陷入沉思。

一百米开外,胡月舫正在检查晒谷场的稻子。那把饱满的稻谷,就是出自他的杂交水稻试验田。

去年十月,胡月舫和他的团队在马义奇种植了5公顷的杂交水稻。三天前,他们完成抽样测产。

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专家——胡月舫:今年在马义奇的测产,(产量)达到了10.8吨/公顷。

这也意味着,他们成功培育了适应热带高原气候条件的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这个数字令让诺校长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马义奇,常规水稻的产量,一般在每公顷3吨左右。

马达加斯加马义奇农业培训支持中心校长——郎迪亚尼利纳·杰苏·让诺:刚开始,我没觉得产量会很好,因为马达加斯加的水源并不充沛。

今天,胡月舫受邀来到马义奇农业培训支持中心,为该校学生分享杂交水稻种植管理经验。

这是让诺校长和胡月舫第一次见面,在此之前,胡月舫只是当地农民口中,那个“特别能种水稻的中国专家”。

马达加斯加马义奇农业培训支持中心校长——郎迪亚尼利纳·杰苏·让诺: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学习中国的技术,更希望他们学会了之后可以把这种技术教给更多的当地人。

马达加斯加总人口近2500万,其中超过8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本国稻米的产量却一直不高,至今,仍有近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威胁,每年需要进口大米四十万吨。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吕西安·拉那利维鲁:马达加斯加水稻发展最主要的困难和瓶颈就是缺少优质的种子,第二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技术培训。

十年前,胡月舫作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派出的援非专家,接到了前往马达加斯加的任务。

当时已经50岁的胡月舫,家中生活衣食无忧,子女也都长大。本该是享受人生的阶段,他却决定远赴他乡,这让亲朋好友感到无法理解。

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专家——胡月舫:我母亲当时有81(岁)了,她不同意我来;我老婆呢,她也不同意。再后来,我也是跟她们做工作,我应该去闯一闯,看能否还能够创造出一点成绩出来,做点贡献。

农民出身的胡月舫,一辈子都在和水稻打交道,刚到马达加斯加,当地的条件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首先就是语言障碍,没有任何外语基础的胡月舫,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靠着死记硬背,学会了当地的马尔加什语。

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专家——胡月舫:我们白天工作,晚上的时候,我们至少花1到2个小时学习马语。单词有时候记不下来,我们就用中文把它拼个音。

塔马塔夫是胡月舫在马达加斯加种植杂交水稻的第一站,他们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开辟出了一片2公顷的试验田。胡月舫和同事要在这片试验田里,对34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品比试验,找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专家——胡月舫:像沼泽地方,你不开沟沥水,它早期在下面内产生那种气,对我们的根系有毒害。

马达加斯加气候条件复杂,近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集中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高原、半干旱四种气候。为了培育出适应各种气候的高产种子,胡月舫在十年内跑遍了马达加斯加几乎所有的水稻种植区,马义奇是胡月舫的第六站。

在袁隆平院士指导下,胡月舫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并通过马达加斯加政府的审定。

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专家——胡月舫:我们在各方面摸索,也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把它搞定。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吕西安·拉那利维鲁:从三吨变到九吨甚至是十二吨,杂交水稻种子,将极大地提高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

报告会结束后,胡月舫邀请让诺校长去他的住处,尝尝他做的湖南菜。

这里就是胡月舫在马义奇的住处,既是办公室、又是家。没有太多的家具和家电,生活用水还得从外面提,胡月舫却说这是他十年以来,住宿条件最好的一次。

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专家——胡月舫:我们(刚)来的时候,一层楼就是一个平房,就铺个席子,搞一个床单,这样就睡了。

从这里到最近的集市,骑摩托车需要四十分钟,为了节约时间,房屋周围的空地,被胡月舫开垦出来,种上了茼蒿、白菜、萝卜,当然还有湖南人最喜欢的辣椒。

微风中,饭香四溢。客人来到家里,胡月舫的饭桌上难得出现了两盘以上的菜。

马达加斯加马义奇农业培训支持中心校长——郎迪亚尼利纳·杰苏·让诺:很高兴跟胡老师成为朋友,我们一起说说笑笑,但工作的时候他就很认真。

让诺校长和胡月舫又约定,下午,要带着学生去杂交水稻田观摩教学。

试验田里,10多名跟着胡月舫学习了一年的当地农民,将要开镰收割。让诺校长和前来观摩的学生将会记录下每一个操作步骤。

马达加斯加传统的收割方式十分粗放,当地农民把收割好的水稻直接放在地上,累积成堆之后,再搬到牛车上。

胡月舫用一块编织布,就改变了他们的习惯。

这个小小的举措,能让每公顷的收成多出上百公斤。

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专家——胡月舫:必须要按精耕细作,按科学管理。你必须要做示范,你必须要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够细。

马达加斯加马义奇农业培训支持中心校长——郎迪亚尼利纳·杰苏·让诺:虽然他是一个技术专家,但是我觉得他更像一个农夫,很亲切。

2007年以来,有二十多位来自湖南的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累计推广杂交水稻四万公顷,增产稻谷十二万吨以上。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吕西安·拉那利维鲁:受益的不仅仅是马达加斯加,而是整个非洲。

六十岁的胡月舫和他的团队,正在为新的中国援非农业技术项目做准备,他们的目标是帮助马达加斯加实现粮食安全。

最大胆的梦想,是展望未来;最务实的行动,是拥抱现在。

路易港的教室里,书声阵阵,孩子们准备学习新的中国古诗。

莫卡苍翠的茶园中,宽夫海伦和茶农们正在采摘新叶,准备研制新的茶叶品种;

马义奇金黄的田间,胡月舫仔细清点今天的收成,赶着牛车,满载而归;

阳光,会照耀着他们,挥汗如雨;茶香四溢;谷满粮仓;幸福安康。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马达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