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蝰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主要分布在缅甸、越南以及中国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等地,常见于丘陵及山区以及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兰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
它们有时会在人类住宅附近出现,甚至还会进入室内。白头蝰常在夜晚或晨昏时外出捕食,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和食虫目动物。由于太过稀少,这种蛇的繁殖习性至今不详。
学界认为白头蝰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蛇种,是一种单属独种蛇类,在研究管牙类毒蛇的起源与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白头蝰有着强健的体魄与及一条短尾巴,同时有着较顺滑的背鳞及龙骨,这一点跟一般的蝰蛇是一致的。
白头蝰的头部稍呈扁平,偏椭圆形,最特殊的是头部上并没有紧密覆盖着细碎鳞片,反而像游蛇科以及眼镜蛇科的蛇那样有着和身上一样的大块鳞片,这一点是与一般的蝰蛇便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白头蝰的头骨构造相比起其它蝰蛇而言,也是比较特殊的。另外,虽然白头蝰的牙齿是空心的,可以注射毒素,不过白头蝰的毒牙相比其他毒蛇来说却显得短小。
它们的毒牙尖端部位是呈脊状的,就像一柄短刀一样,而这种牙齿结构仅见于穴蝰科与及一些拥有后沟牙结构的蛇类,而白头蝰分泌毒素的毒囊相对细小。
最后,白头蝰跟一般蝰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白头蝰是卵生蛇种,而且会进行冬眠。
相信见过这种蛇的人都会觉得它的颜色令人印象深刻。它们的身体主要由暗泛光亮的深蓝色、灰色或黑色加上幼细的白色、橙色条纹所组成。但它们的头部颜色却与身体有着鲜明的对比,普遍呈淡黄色,并渗杂灰色的横纹。它们的眼睛是同样是淡黄色的,瞳孔则呈直线形。它全长600~800 mm,这种体长在蝰蛇类中并不算长。
白头蝰属于稀有蛇种,稀有到一度被人认为已经灭绝。同时它也是世界爬虫界公认最令人头疼的毒蛇之一,最早是由欧洲探险家莱昂纳多·费亚在缅甸的克钦山发现。
1988年,生物学家乔治·阿尔伯特·保兰格为纪念发现者而将其正式命名为"Azemiops feae"。
白头蝰在遇到外来威胁时,会作出特殊的反应。它们会压平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显得宽阔,然后它们的两颚会向外扩开,令它们本呈椭圆形的头部看起来像变成三角形。
白头蝰很难被饲养。对圈养白头蝰的观察表明,这些蛇不能忍受干燥的环境,当保持在低于100%的湿度时,它们会出现皮肤问题。理想的温度在60到68华氏度之间,这对于爬行动物来说非常凉爽的。用一位爬行动物饲养员的话来说,它们“太无聊了,很难养”,于是他把自己的宠物送到了动物园。如果这种观点被广泛接受,那么这对白头蝰的蝮蛇来说可能是一个好兆头,因为这使得它们不太可能因为宠物交易而被过度捕猎。
如今,白头蝰已经被列为极度濒危的爬行动物,除了其自身繁殖能力不佳外,由于白头蝰的栖息地与人们的生活范围、居住地区有所重叠,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加之由于该物种比较古老且罕见,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一旦发现可能将其捕捉、误伤或用来食用与贸易。这些因素对其数量也造成了极大威胁。